漢調,是漢水流域方言音調;桄桄,是擊節樂器。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漢調桄桄盛名之下,面臨傳承的困境。
十年前,60名00后進入陜西漢中南鄭縣桄桄劇團,其中52人留到今天。十年間,他們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每天練腿功、下叉、練腰。為了吸引更多關注,他們在直播平臺上唱桄桄、耍花槍,向不同地區的觀眾介紹這個古老的劇種。這群00后如何成為“搶救桄桄戲的希望”?總臺中國之聲系列特寫《夏天?》今天推出《守衛漢調桄桄》。
【資料圖】
01
救劇團,救桄桄
“那?游園遇花郎,?篇真情胸中藏,游園未盡?惆悵,坐臥不寧思念?。”板胡拉響,琵琶、中阮緊隨其后,再加入嗩吶、小鑼、司鼓……在陜西漢中南鄭區黃官鎮李家咀村臨時搭建的舞臺上,一名女孩扔出水袖,唱出戲文。
這一折是流傳百年的漢調桄桄戲《掛畫》,唱戲人名叫王一涵,今年20歲。
△公益性表演是漢調桄桄最常出現的方式
十年前,王一涵、李雅芝和另外58名年齡相仿的孩子進入南鄭縣桄桄劇團。“找工作不容易”“要有一技之長”……許多家長把孩子送來時,都抱著這樣樸素的愿望。
“吃飯要吃biángbiáng面,看戲要看桄桄戲”,這是李雅芝小時候常聽的一句話。進團時,李雅芝13歲。回憶起學戲的苦,李雅芝說,每天都是練腿功、下叉、練腰。
“早上7點到12點是專業課,練基本功;下午2點到5點多是文化課;晚上7點到10點還是專業課,一天有3分之2的時間都在上專業課,周末也是純專業課,假期封閉式訓練。”
△李雅芝是直播平臺上頗有名氣的小武旦
上一次招演員是1986年的事,時任團長張昌文把這個戲劇班看作搶救桄桄戲不至于“團滅”的希望,他們不是籠統學戲,而是精確學桄桄。“十年前,我們團里32人,演員只有16名,樂隊只有10人。要保護這個劇種,先要保護漢調桄桄演出的人才。”
02
離開再回來,心血無法放棄
當年進團的60名孩子中,有52名留了下來。十來歲時定下一生志向,有很多偶然,也有很多懷疑。留下的人數曾經變成51,又變回52。走了又回的人,是王一涵。
△被看做希望的小學員們如今已在劇團中獨當一面
王一涵學的第一出戲是吹火,將松香粉末包進白麻紙包,噙在嘴里,對著火把一口口吐出。有一次演出,晚上風大,吹第一口時,王一涵就發現不太對勁;到第五口時,所有火都往回跑,“臉好疼啊”;吹完最后一口,王一涵倉皇下場,“臉紅得不行了”。
那天,王一涵發誓再也不演這個戲,再也不吃這個苦了。
△王一涵練習漢調桄桄里的“吹火”絕活
2021年,王一涵抓住了專升本的機會,她想去看看和劇團不同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劇團可以離開,但心血無法放棄。寫論文時,王一涵首先想到的題目是“漢調桄桄的傳承與困境”;去支教時,她恨不得把所有絕活亮給學生看。
△王一涵在校園推廣漢調桄桄戲
2023年,王一涵畢業,她決定回到劇團。劇團沒想過51人還能變回52人,聽到王一涵回來的消息,她的老師——漢調桄桄代表性傳承人許新萍流下熱淚。
王一涵回憶:“臨近畢業的時候,我給老師說我的近況,她說‘我看你在外面把戲唱得挺好的,要不你別回來了’,她希望我好。但是我回來的時候,她特別開心,那一刻我才明白老師說那句話時有多難受。我能把那八年堅持下來,我為什么不繼續做這個東西呢?”
△王一涵正向許新萍老師學習桄桄戲的身法
03
這個夏天,他們有了助力
2023年,王一涵回到劇團時,劇團多了一面鏡子。因為條件有限、沒有排練廳,劇場就是王一涵和隊友們排練的場所。有了鏡子,他們終于能看清自己的站位、身形和動作的問題了。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在桄桄劇團里的每一天都不輕松。
劇場有20排座位,坐滿需640名觀眾。王一涵擔心劇場坐不滿,更擔心觀眾比現在還少。為此,她和隊友做了很多新嘗試,唱戲腔、唱老調、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繹桄桄。堅持了一段時間后,甚至有粉絲找上門來說:“最近看你們沒直播啊,想看戲。”
這是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主任趙紅最想看到的場景,“培養我們年輕的觀眾,才能越走越遠”。
△王一涵在為上臺做準備
在這個夏天,這群悶頭苦練的男孩女孩們有了助力。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漢調桄桄表演人才培訓”在西安開班,劇團里不少人坐進了課堂。
△專業培訓讓年輕人收獲頗豐
這一次,老團長張昌文也是授課老師之一。對于當年親手招進來的孩子,他還能叫出不少名字。
“培養一個演員很不容易,孩子們很苦,但這份苦他愿意吃,通過這十年,他們有了堅守的恒心和毅力。劇團不會散,劇種不會滅,漢調桄桄不亡。”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記者/杜希萌 溫超 陜西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