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城鎮化發展進程,農村部分宅基地、住宅形成閑置浪費,而村莊面貌亟待改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用好各方面資源,把閑置農房、土地利用好,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新業態,既能給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又能給到農村創業的人員提供相應場所。”武邑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石華康說。
近年來,武邑縣抓住獲批省級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和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縣契機,把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作為節約高效用地、發展農村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促進了農村閑置資源有效利用。
喚醒農村土地“沉睡資產”
根雕、根藝、枯藝、蟲蝕……在武邑縣韓王思公村,蟲蝕藝人陳永順利用一棟閑置農院設計改造成集展示、交流、制作、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五蟲微博館”,400余件作品讓人大開眼界,引得游客紛紛前來參觀。
陳永順利用閑置的農家院創建“五蟲微博館”,得益于該縣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住宅)工作。2020年底,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政策引領、穩妥推進、試點先行、保障有力”的原則,該縣研究出臺了《武邑縣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和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示范實施方案(試行)》,確定了由縣直接領導、鄉鎮組織實施、村具體操作的方案。
他們在全縣524個村均設立調查小組,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宅基地臺賬。同時成立鎮村工作組,對閑置宅基地進行細致摸排,登記造冊,形成詳細臺賬。做好政策宣講。進組入戶面對面宣傳閑置宅基地盤活的實際價值,為老百姓算好經濟賬,爭取他們對此項工作的理解與支持。同時積極對接文旅企業、合作社和有返鄉創業意向的青年,將前期梳理的本地發展區位優勢和閑置宅基地可利用方向進行推介,增加吸引力。
為建立制度保障,他們先后出臺了《關于農村宅基地退出的指導意見》《關于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管理實施意見》等5個改革性文件,嚴格宅基地規劃、分配、使用、調整、收回、監管等政策要求,讓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積極爭取省級宅基地改革資金的同時,縣級財政統籌資金900多萬元,打捆用于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
創新舉措激活“一池春水”
在深入摸底、科學研判、保障有序的基礎上,武邑縣按照民意為先、效益為主、穩妥推進的基本思路,確定了18個試點先行村,探索5種形式推進閑置資源改革新路徑。
“三園一伏”盤活模式。在大紫塔鄉靳紫塔村,過去空心宅殘垣斷壁、閑散地茅草半人高、到處垃圾的亂象如今變了樣兒:房前屋后的小菜園、小果園、小游園讓人舒心。
在試點村中,該縣推進見縫插針式的小菜園、小果園、小游園建設,閑置宅基地與清理出的土地由村集體以宅基地所有權入股并負責前期投入,原住戶以宅基地資格權入股,管理者負責日常管理;收益則采用由宅基地原住戶、村集體、管理者各得三分之一的三方共贏模式。武邑縣共拆除、平整殘垣斷壁6000余處,建設“三園”3000余處。同時,他們還在清理出的土地上建光伏電站,村集體與原住戶共同收益。“三園一伏”模式因適用性廣,迅速在武邑縣眾多農村推廣開來。
“加工作坊”盤活模式。韓莊鎮國英家庭農場的“芽苗菜”生產項目是該縣的新興項目,利用各種谷類、豆類種子培育出的“芽菜”營養豐富、無污染,深受消費者青睞。韓莊鎮國英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治國常常這樣向鄉親們推廣芽苗菜種植,他說:“芽苗菜占地少、空間利用率高,投資小,周期短,利潤可觀,有幾間房就可以種。”在國英家庭農場的帶動下,40余戶農戶將閑置農房改造為培育車間種植“芽苗菜”,盤活利用閑置農房118間,戶均年增收2000多元。
硬木雕刻家具和金融櫥柜是武邑人自豪的“產業名片”,許多村莊既有這些方面的產業基礎,又有懂技術、會加工的技術工人。這些村通過改造、置換、租賃等形式,將閑置農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設成加工車間或小作坊,在為小微企業解困的同時,帶動了村民增收。目前,武邑縣依托硬木雕刻家具等產業,利用閑置農房及庭院等,建立起初加工車間4678處。
“民宿旅游”盤活模式。韓莊鎮賈史莊村、審坡鎮賈寺院村等村紛紛依托自身交通優勢和文旅資源,通過“民宿旅游”模式,盤活了閑房老宅。
韓王思公村地處城區周邊、緊鄰衡水野生動物園,還有一定的文旅資源,就利用閑置宅基舊農房發展“民宿旅游”。他們成立了農宅合作社,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采取“農戶+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形式對閑置農宅進行統一打造;確定了農戶享受房屋租金、集體合作社按合同約定分享收益、企業經營的經營模式。由農戶負責提供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企業負責農宅改造和后續經營管理,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三方統一簽訂租賃合同,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餐飲、民宿、旅游等農村三產融合新業態,現已改造農宅20余處。目前,武邑縣發展休閑旅游的村莊區域6個,輻射帶動周邊村莊20多個,在大幅提升村集體經濟實力的同時,帶動了周邊鄉村旅游發展。
“集體收儲”盤活模式。趙橋鎮劉家村是“人民楷模”李保國的家鄉。為了將“太行新愚公”精神賡續傳承,武邑縣在劉家村探索了一條“集體收儲”的路徑??h政府撥付了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閑置宅基地收儲再利用的啟動、獎勵、補助及復墾工程,實現集體收儲、集零為整、整體開發。對于收回的宅基地除按河北省區片地價補貼以外,再根據宅基證面積以每畝5萬元的標準進行二次補助,有效調動起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按照這種模式,劉家村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先后對17處5.71畝閑置住宅和宅基地進行集體收儲,給予村民補償59.4萬元,統一建設了李保國教育基地項目。
“增減掛鉤”盤活模式。審坡鎮邱高寺院村,因其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相對集中且與耕地相連,就實施了村民有償退出、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復墾的“增減掛鉤”盤活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鼓勵農戶退出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節余集體建設用地達到復墾標準的(與耕地相連,面積達到600平方米),縣財政按每畝15萬元補助(農戶只享受宅基地面積補助,宅基地以外的補助歸村集體)。復墾后的耕地歸村集體所有,增減掛鉤指標由縣政府收儲。
經過拆除平整、有償收回后,邱高寺院村與耕地相連的26處閑置民宅和24畝閑置宅基地開發復墾,由原農戶種植,增加了農戶收入,帶動了農民群眾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
通過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武邑縣試點先行村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多贏。(陳鳳來)